小说5200阅读网

第五十四章 古法造纸(2)

小说:大时代的梦 作者:莞简妤 更新时间:2020-04-02
小说5200阅读网(www.5200xiaoshuo.com)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5200xiaoshuo.com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而让袁恒通担忧的是,从事古法造纸太苦,年轻人不愿意学,如今也只能是以家庭成员作为骨干:

  “我年轻时,棠岙1000多户人家之中有近700户从事造纸行当,现在,只剩下我们一家喽!”82岁的袁恒通老人端详着一张棠岙竹纸,自言自语,眼睛里闪过一丝落寞。

  他是浙江省级非遗项目棠岙纸制作技艺传承人,他希望这门古法技艺能够传承下去,让这张纸走进更多的博物馆、图书馆。

  在宁波奉化萧王庙街道棠岙村,清澈见底的泉溪江穿村而过,两边连绵的竹山显得一片盎然生机。

  袁家的造纸作坊坐落在溪边,分成打纸浆、烘纸房、抄纸棚三个区域。据奉化地方史料记载,棠岙竹纸起源于明朝正德年间,至今已有500年。最兴盛时,村里光抄纸槽就有300多个。

  82岁的袁恒通仍然闲不住,在仓库里收拾存放的造纸原料苦竹。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自东汉以来,延续至今近2000年。

  棠岙竹纸起源于明正德年间,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这里曾是商贸古道必经之地,产自这里的棠岙竹纸随着往来的客商走出这小小的山岙,有的甚至成为贡品进入皇宫。

  袁恒通17岁时拜师学习竹纸制作技艺,经过一年多的磨练,正式出师。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现代科技快速发展,机械化制造的兴起,手工纸坊纷纷歇业。

  最后,村里仅剩袁恒通一人,成了棠岙造纸的最后守望者。1997年,一次偶然机会,让小作坊重获生机。

  老袁使用苦竹为原料造出的纸质地细腻柔韧,且久存不蛀,“可以保存1000年”。天一阁博物馆的研究员来到棠岙,请老袁研发专用纸,用于修复古籍。

  每年初夏,毛竹、苦竹不软不硬纤维多,是作为造纸原料的最佳采收时节。大缸里的苦竹料一般要浸泡三个月才能加工做纸浆。

  除了上好的苦竹、桑树皮、棉麻等必不可少的原料外,袁恒通还创造性地添加野生猕猴桃藤、冷饭包藤、豆腐渣树叶等辅料,这个独特配方没有文字记载,全凭他自己摸索。

  60余年时光一晃而过,和纸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袁恒通已是耄耋之年。抄纸、烘纸等费力气的活儿已吃不消,袁恒通老人将技艺传承给了儿子、女儿和女婿。

  但他仍离不开作坊、离不开造纸,总是要做些诸如收拾竹料、搅拌纸浆等力所能及的活儿,让自己心里踏实。

  袁恒通的小女婿江仁尧在往抄纸槽里添加纸浆。从一棵竹子变成一张竹纸,需经过原料堆沤、捣踏、打浆、漂白、过滤、抄纸、晒纸等72道工序,整个过程长达3、4个月。

  抄纸是纸浆变成纸张的过程中最神奇的一步。简陋的抄纸房里,江仁尧手持帘床,一撩、一提、一掀,薄如蝉翼的竹纸便脱水而出。

  “抄纸看看简单,学起来很难。抄纸时力量要均衡,不然纸会厚薄不均。”江仁尧说道。

  抄纸劳动强度大,基本由男子来做,要熟练掌握至少得苦练数月。从早晨6点钟到晚上6点钟,12个小时里,江仁尧可以抄800张纸。

  小女婿江仁尧将抄出的纸码得整整齐齐。

  江仁尧的双手一天到晚泡在纸浆水里,起了不少水泡,多处溃烂。在冬季抄纸,不能戴手套,与水接触12小时经常生冻疮。

  抄好的纸一张张叠起,压实沥干,送进煏纸房里烘干。烘房不能开门,恒温40度。在夏季里烘纸,屋里如同蒸笼让人吃不消,藿香正气水得时刻备着以防中暑。

  袁恒通的大女儿袁建兰穿着单衣正忙着将略带粘性的湿纸刷到火墙上。一堵厚重的火墙上贴满了500余张色泽润白的竹纸。只是贴纸这一个步骤就需要五六个小时才能完成。

  烘干后,需要再将烘好的纸从墙上一张张揭下来,不仅要手法麻利,还不能撕坏,全靠巧劲。

  院子里,一位帮工村民在晾晒制作古籍封皮的纸张。如此,三四个人分工协作,起早贪黑,作坊每月产纸仅2万多张。

  让袁恒通自豪的是,自家的棠岙竹纸已成为宁波天一阁博物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等一批机构的古籍修复用纸。

  袁恒通以纸为骄傲,从未有过离开造纸的念头。如今,棠岙纸制作技艺已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让袁恒通担忧的是,从事古法造纸太苦,年轻人不愿意学,如今也只能是以家庭成员作为骨干,棠岙造纸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棠岙古法造纸技艺中心的主要成员没有年轻人,除了两位雇来的村民,其余都是袁恒通的家人。

  “我们不仅是在造纸,也是在传承中华文化,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传承这门技艺,让这张纸能够承载更多的历史。”袁恒通老人充满希冀地说道。

  古法造纸就是所谓的土法,只是不用机械的手工造纸方法,造纸的原料是麻类,树皮竹子和稻草等这些自然产物。...

  潘玉华正在观察皮纸制品,遵循古法造纸所制作的皮纸制品最大的特点是纸质韧性足,纸张通透。

  打浆、调料、抄纸、榨水、夹纸角、焙纸、拣纸、切纸、包装等近20道工序,被誉为古法造纸术的“活化石”。

  2018年6月24日,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水尾镇白水村,今年65岁的黄仕国正在自家的作坊的水池里面不停的舀火纸。他29岁时偷艺学习古法造纸手艺,如今造纸已经有36年时间。

  “每天可以舀30刀纸,每一刀纸有100张,30刀即有3000张纸,这样每天从舀纸水池到放纸台需要来回移动3000次左右。”黄仕国说。

  据了解,当地村民世代造纸,传承古法造纸技艺已有千余年历史。

  在当地13村民组中,有11个组90余户人从事火纸古法生产。当地盛产阳山竹,是火纸生产的主要原料,制作过程有浸竹、煮竹麻、制浆、舀纸、榨纸、剥纸、晒纸等72道生产工序,整个制作流程需要大约55天。

  用古法造出的纸张因具有洁白、柔软、薄细和韧性强等特点,畅销当地市场及湖南、湖北和广东等省,深受消费者青睐。

  手工造纸是南皋乡石桥村特有的民族传统工艺,从唐朝中期开始沿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且传统工艺保持完好,并被称为我国现存的“活化石”,同时南皋乡石桥村也被称为“中国国纸之乡”。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而利用树皮为原料造纸,在我国更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已有“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的记载。然而在史籍中对树皮为原料造纸的方法却记载很少。

  可在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我国古代造纸的民间工艺。

  据专家考证,石桥白皮纸制作工艺属唐代造纸工艺,它是石桥少数民族苗族先民借鉴汉民族的造纸技术,利用当地丰富构皮、杉根和清澈的河水为原料制作的。

  传说石桥造纸源于蔡伦。因此,石桥村造纸作坊的人家,每年都要择吉日举行盛大活动来祭祀造纸鼻祖蔡伦。

  石桥古法造纸作坊生产白皮纸和彩色皮纸两种,其生产工艺流程,与汉代宋应星着的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致。

  这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专家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它的碓、碓杆、水轮、曲柄轴等形式和构造,与上水碓图如出一辙。

  生产白皮纸所用的原料是构皮麻和杉根。与云:“用树肤、麻头、敝布、鱼网以为纸”很相似。认定是汉代到唐代这一时期的造纸工艺,距今已有1400年~1500年的历史。

  历史上少数民族苗族的先民曾是楚国的主体国民。发明我国多种原料造纸术的蔡伦,原籍东汉桂阳郡,属楚国,是少数民族苗族先民主要长期居住地区。

  他在家乡与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各民族人民群众有所接触,积累了民间的造纸经验,到入宫之后,与中原造纸知识技能结合,才在实践中发明新造纸术。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黔东南凯里的舟溪、丹寨的南皋尝卡、剑河的施洞口、凯里凯棠一带的少数民族苗族民间都流传有、,唱出了历史上少数民族苗族传统的碱法造竹纸。

  甚至更为久远的以青苔造纸“苔纸”,剡藤造纸、以及造纸工具、情状和苗、汉两族共同创造的情形,与汉文史料有关记载相吻合,是史实的客观反映。

  明代李时珍所着记述各地名纸:“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海人以苔、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

小说5200阅读网www.5200xiaoshuo.com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