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5200阅读网

第五十五章 古扇(3)

小说:大时代的梦 作者:莞简妤 更新时间:2020-04-02
小说5200阅读网(www.5200xiaoshuo.com)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5200xiaoshuo.com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沐浴着和煦的春风,顺着苏州五爱巷走,伴着些许的穿越感,来到李晶的团扇工作室——嗜闲居。嗜闲居的位置是极好的,以苏州名园“艺圃”为邻,昔日织造局为友。“选择苏州,一则这里工艺齐全,团扇需要许多手艺人共同制作,这里可以找到各种师傅;一则苏州非常宜居,经济发达、文化氛围好、城市规划得很好。”

  “嗜闲居”典出于明代高濂的:“余嗜闲,雅好古,稽古之学,唐虞之训;好古敏求,宣尼之教也。”闲是李晶的嗜好,亦是其设计的团扇之灵魂。团扇乃闲人把玩之闲物,属手工艺品,首要追求美,实用次之。

  制扇人李晶,八五后,设计师,手艺人。因为喜爱团扇,市面上又买不到自己满意的,他便开始自己做。

  那么,团扇为何物?或许很多人会认为团扇是女子使用的,其实不然。团扇又称宫扇、纨扇,起源于中国,最早出现在商代,当时称为“障扇”,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亦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东汉时,羽扇改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后来,团扇成为文人的宠儿,艺术表达的载体,男女皆用。

  李晶为何会如此着迷于团扇呢?团扇有很深的传统文化内涵,我们可以在古人的画中看到士大夫、仕女执扇,宋画小品中许多都是团扇扇面,精美绝伦。

  团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工艺的集大成者,丝织品工艺、家具工艺在它身上都有用武之地,给予了它很大的可能性和变化空间。

  团扇通常由扇骨、扇柄、扇面、流苏和其他配饰组成,每一部分的材质、工艺都迥然不同。

  扇柄主要使用的材质为:竹、木、牙、角。最受欢迎的自然是竹。竹品类繁多,通常选用名贵的湘妃竹、梅鹿竹、凤眼竹以及自古文人就定其格为雅的紫竹、玉竹。选材时,考量的不仅是材料自身的价值,还有其文化内涵。

  精心挑选竹材后,采用整竹烘烤工艺,将竹烘成各种形态:圆形、腰圆形、海棠形、梅花形、菱花形、菊花形、八角形、秋梨形、芭蕉形、梧叶形、十六棱形。

  木多选用较为珍贵的红酸枝、紫檀、黄花梨。而象牙、虬角,现代会比较少,一般会用一些收来的老物件重新设计制作。由于材质丰富,涉及到的工艺自然也就更多了,比如大漆、雕、刻、烙花、镶嵌。

  扇面以丝织品为主,包括缂丝、刺绣、绢面、绫、罗、绸、纱、宋锦。虽然都属于丝织品,但差别非常之大,各有各的特质。

  李晶在丝织品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所谓实践出真知,最初他拿设计稿找师傅制作,做出来的成品,有时非常丑。于是他一边与师傅交流,一边自己认真总结反思问题出在哪里。

  有时候,出来的效果不错,但成本又太高,就再学习再研究。他戏说为此交了不少的学费,然而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时至今日,他对各丝织工艺已是然于胸,师傅们忽悠不了他,而且因为他懂,他给师傅们提的建议,大家都会很听得进去。设计师对生产工艺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但有助于自己做设计,而且可以让自己更好地与师傅沟通,让设计快速且完美地落地。

  除了研习手工艺,他还收了许多老绣片。一则是养眼睛,提高审美。“看这幅刺绣,一眼就能知道是民间的,颜色很艳丽,大红大绿的,但配在一起还挺好看的。做这件作品的,可能是位农家小姑娘,没读过书,不识字,也不懂美学。但那时人的审美,是母辈口传心授的,有传承、也有环境在,制作的过程中,大家会互相讨论,如何做才是比较美的,所以出来的东西看着还挺有味道的。”李晶拿起一幅刺绣如是说。

  二来可以透过老绣片研究过去人的表现手法,他说:“同样是蝴蝶,刺绣的表现手法和画就会不一样,因为有些效果它是表达不出来的。所以在颜色、形态方面都要调整。不同的刺绣,表现手法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勾勒外形,有的是绣块面颜色,有的是绣有丰富层次的渐变颜色。

  什么是好的刺绣?就是用最适合该刺绣特性的表现手法将图案表现出来。根据这个原则,我做过一个有意思的设计。同一幅菊花画面,我用三种工艺做了三把团扇。一把是手绘效果,就是在裱好的娟上直接画图;一把是用刺绣表现,在这过程中,我把颜色做了调整,因为刺绣本身就有丰富的肌理,颜色再多,效果反而不好;最后一把是用银錾刻工艺,我把大部分叶子都舍去了,让整个画面更加明朗。”

  看老绣片还能体会文化内涵,他又说:“这只蝙蝠嘴里叼了铜钱,寓意福到眼前;这里的桂花,有金玉满堂、蟾宫折桂之意;这儿的鹿,有高官厚禄之意。”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没什么了解,想来看这画面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了;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没什么研究,那么在自己创作设计时,很多传统经典的元素,也就没有办法活用了。”

  在诸多丝织工艺中,李晶做缂丝为多。缂丝又称“刻丝”,是汉族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极具欣赏性。缂丝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使得它成为唯一不能被机器替代的丝织品工艺。

  宋徽宗赵佶曾在上题是: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缂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可见缂丝工艺之难,故自古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以示其珍贵。

  李晶说:“缂丝在织之前需要配线,颜色越多越复杂。我的设计通常追求效果好,而不是过于求细。做得细不代表艺术价值高。为了提高工人效率,我会让他把同样一幅图案一下子做上十个或二十个,这样,他只需要配一次线,而且织了几幅熟练了,速度也就更快了。”

  待扇面、扇骨、扇柄都做好,李晶就要开始裱框了。包边沿袭过去,用的是宋锦。整把扇子大体完成,还需要加流苏。说到这小小的流苏,又是十分考究的。

  李晶是绝对的完美主义者,一个小小的流苏,他分了两个地方做。一位师傅专打中国结,一位师傅做回龙须。流苏一般有两种:缠头流苏和勾头流苏,制作工艺流程也是相当复杂的。

  完成一把团扇,需要经许多擅长不同工艺师傅之手。李晶说:“我希望通过扇子,让更多的人知道那些渐渐被遗忘或不为人了解的手工艺,这样有助于传承和保护手工艺。

  如今的师傅们许多是工匠,他们的审美并不高,或者说,他们的审美已经不符合如今的时代了。作为设计师,我们有教化平民审美的职责。之前我做了把摹古团扇:宫廷牡丹。

  画面色彩比较多,用缂丝做很费工,像这样的扇面,我肯定会给它配上极好的扇骨和扇柄,这样才配得上它宫廷的气质。如果用差扇骨来配这扇面,就会显得不伦不类的。”

  李晶一直都爱好收些古玩杂件,诸如老银、点翠等,基于这些古物,他会做一些设计。“我收了一条七、八十年代的素腰带,黑色捻金线手织而成,素素的,但很细致,让人联想到过去折扇扇面洒金的效果。

  于是我想把它用来做扇面,我找来之前收的点翠重新设计做扇档。用失蜡浇铸的方法,将银制作出想要的造型。

  过去银是不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对于银而言,可以说我尝试用了新工艺,再加上老的点翠,新老结合,给人的感觉依旧是古典的,我觉得这样很好。扇面我没有再加任何的装饰,整把团扇的亮点在于扇挡,所以就没有必要画蛇添足了。”

  团扇又称宫扇、纨扇。中国传统工艺品及艺术品。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团扇起源于中国。扇子最早出现在商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

  当时,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三国时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腠理。东汉时,大都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当时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

  宋以前称扇子,都指团扇。王昌龄诗:“奉帚平明秋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载:近世通用素绢,两面绷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圆、腰圆、六角诸式,皆倩名人书画,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类。名为“团扇”。圆形或近似圆形扇面,扇柄不长。

  圆形或近似圆形,柄不长,多为唐代女性随身佩带,中国团扇一般在扇面画上仕女图。日本通常用在艺伎表演时,古代日本有用其作为族徽。团扇系中国的发明,又名纨扇,而后传入日本。团扇在奈良时代由唐朝传入日本。在日本最初使用团扇的是宫廷贵族。到平安时代末期,才允许一般庶民百姓使用。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儒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历来中国被誉为制扇王国之称。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纸、扇、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其它棕榈叶、槟榔叶、麦杆、蒲草等也能编强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造型优美,构造精制,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使扇子艺术身价百倍。

  中国扇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晶炎炎夏季,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扇子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历史,经数千年沿革演变善改进已发展成为几百种的扇子家族,战国秦汉时期,一种半规形“便面“其形似单扇门,故又称“户扇“单门扇可遮面窥视成为当时扇子的主流。“便面“一律用细竹篾编形制成,上至帝王,下至平民者使用它。

  在扇子上题诗作画第一次出现于三国。据唐代张彦远的载有曹孟德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当时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今浙江绍兴蕺山南边有“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处。

  当时无论中国或日本,就团扇形状而言,只有圆形和方形,圆形使用量大,所以称其为团扇。折扇最早出现于我国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时代。作为宋元着名的史学家,胡三省在中所作的解释看来是有一定依凭的。参考胡注及有关史料,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中国折扇这样的一个发生发展史,即:折扇,初名腰扇,滥觞于汉末,曾是王公大人的宠物。

  晋代,腰扇又称为叠扇,已成为上流社会男女通用的驱暑器具。南北朝时期,南方士流出门常持此物以纳凉遮阴。隋唐两朝,折扇大概没什么发展,以致自北宋起,当日本、高丽精美的折扇源源不断流入中国后,相对简陋的中国折扇反而湮没无闻了,这就是为什么南宋以来史家多以为折扇是舶来品的原因。

  由此亦可见折扇并非来自外邦,而是发源于中国。北宋时从日本、高丽入贡的折扇只不过因其“精致非中国所及”,故在宋文献中出现了反客为主的说法。晋人提到的腰扇很可能就是折叠扇,因为在差不多同一个时期确实出现了叠扇的名称。

  日本进入室町时代,出现用铁和皮革制作的军配团扇,战争时武将们作为阵地指挥的工具。这种军配团扇扇面上使用红漆或金银粉,画上星辰、日月,团扇柄端缀有穗头。相扑比赛时行司裁判用的军配留有战场用团扇的形状。

  日本进入室町时代,出现用铁和皮革制作的军配团扇,战争时武将们作为阵地指挥的工具。这种军配团扇扇面上使用红漆或金银粉,画上星辰、日月,团扇柄端缀有穗头。相扑比赛时行司裁判用的军配留有战场用团扇的形状。

  江户时代后期,日本的城市居民使用团扇扇风取凉日益见多。随着日本夏季祭祀、盂兰盆节的兴盛,团扇大为普及。日本东北三大祭祀之一“随猪祭”就是扇形灯笼。据说来自中国的三国志,扇面上绘有勇士图像。团扇的种类也因此增多。如出现大型灭火团扇、涂漆防水团扇,也又送风调节火势的团扇。

小说5200阅读网www.5200xiaoshuo.com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