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捷报
崇祯十七年五月二十,朱由检终于等来了捷报。
昌平之战,杀死杀伤包衣战甲一千六百三十七人,缴获铠甲兵器无数,己方伤五百人,亡两百人。
昌平尚在明军手中。
明军夜不收禀告,孔有德被击败后,率残部向北逃窜,不知踪迹。
在捷报末尾,遂西王煞有其事向他皇兄请示,是否乘胜追击,一举将奴酋多尔衮擒获。
昌平两千人马,不善野战,出城去追击数倍于己建奴,当然只是套话,生擒多尔衮什么的更是扯淡。
朱由检口述诏书,令其班师回京,重重赏赐,明军守城有功,赏赐白银布帛不计。
穷寇莫追,谨慎行事。
使者携圣旨离去,朱由检心情舒畅,随即诏令心腹重臣来乾清宫与他共进午膳。
明清之战刚刚开始便已经结束,根据朱由检判断,鞑子连攻打昌平的决心都没有,绝难攻克京师棱堡群,所以短时期内将不会对北·京构成什么威胁。
同样的,以朱由检现在的实力,也不可能与八旗劲旅进行野战,固守待援是自己唯一的选择。
如果红衣大炮数量足够,研制出专门对付棱堡的巨型火炮,战争的天平还是会倒向多尔衮一方。
考虑到孔有德叛变前后为后金带去大量葡萄牙工匠,假以时日,红衣火炮数量剧增,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崇祯皇帝估计,建奴掌握开花弹技术,大规模制造,至少需要两年,也就说,留给大明的,还有两年时间。
两年时间说长不长,朱由检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乾清宫侧殿,朱由检环顾四周。
工部尚书张国维,户部尚书倪元璐,以及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钦天监监正汤若望,南镇抚司千户高文彩。火药局千户毕抚坚,副千户汤姆士。
明军击退建奴的消息已经在京师内外传开。
有人说明军毫发未损,建奴三千包衣已全军覆没,有人说正黄旗战甲被斩杀一半,明军只伤两人,还有的说步兵统制鳌拜被明军击毙,首级正运往京师。
崇祯宴会群臣,宴席开始,众人纷纷举杯,向崇祯皇帝贺喜,方正化口中喃喃道:
“大明中兴有望了!大明中兴有望了!”
只是击退包衣就如此兴奋,可见大明之前是多么窝囊。
不过,棱堡群能起到这么大作用,大大出乎他意料。
“宁王击退建奴,多亏了汤姆士先生的棱堡设计,当然,也要感谢工匠们辛劳!”
崇祯皇帝举起酒杯,朝西班牙人微微示意。
汤姆士杯酒下肚,脸色发红,这会儿正不停嘟噜着,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崇祯皇帝示意众人坐定,不等他开口说话,大学士魏藻德再次站起身,振聋发聩道:
“吾皇攻灭建奴,堪比当年成化犁庭,当拜谒太庙,刻石立功,告知大明先皇!”
朱由检微微叹息,魏德藻这辈子大概也改不掉溜须拍马的毛病了。
朱由检摆手道:
“大学士说笑了,只是击退包衣而已,拜谒先祖,不急,等朕生擒多尔衮,将他千刀万剐再说!”
他抬头望向众人,继续道:
“建奴不用红衣大炮,想要攻克棱堡,绝无可能,哪怕是用蚁附攻城,也是不可能的,只要守军火器充沛,棱堡群便能万无一失。
“此次八旗主力南下,临行匆忙,未能携带红衣大炮,辽阳雨雪渐多,泥泞遍地,道路难行,红衣大炮动辄千斤,想来京师,至少要等到三个月后了。”
汤若望低声询问:“辽东距离京师千里之遥,陛下如何得知辽阳天气?”
方正化示意监正不要多嘴,崇祯微微笑道:
“汤大人有所不知,朕幼年在信王府时,曾于欧洲友人学习过气象学,了解些皮毛知识,那位老师曾预测,从崇祯十五年,也就是前年开始,北半球将会进入漫长的小冰河气候,南方洪灾不断,北方雨雪增多,南北气温骤降,最冷时,广州甚至还会下雪·····”
“广东会下雪?”
群臣议论纷纷,脸上都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大殿上不乏南方官员,在他们看来,广州下雪是不能想象的。
汤若望愣愣望向朱由检,望着博学多识的大明皇帝,虽然没搞懂小冰河气候是什么,不过这位德意志人还是被这位东方皇帝的博学多识深深折服。
传教士没有向崇祯皇帝询问什么是小冰河气候,因为那样会显得自己很无知。
“汤姆士先生。”
朱由检抬头望向汤姆士。
“皇帝陛下,有何吩咐?”
汤姆士来到京师两个多月,官话已经说的颇为娴熟,每天吃公婆饼北京烤鸭,尽管如此,这位土生土长的西班牙人身上还是保留着难得的绅士气质。
“你设计的棱堡。真能扛住红衣炮弹正面射击吗?”
众人不再言语,几双筷子悬停半空。
“当然不能扛住,陛下你可知道,那可是每秒五百米,重达五千克重的大铁丸,如果击中棱堡正面,必然造成严重损伤。”
朱由检嘴巴微微张开。不等他说话,汤姆士便向他耐心解释道:
“陛下放心,棱堡设计的初衷,就是要炮弹碰不到它的正面。用天朝的说法,就是避实就虚·······”
“避实就虚?”朱由检沉默良久,绷紧的神情微微缓和。
“若建奴全力来攻,京师能守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