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霸道乎?王道乎?圣王之道!
为何安静至此?
为何一言不发?
自然是震惊、震撼,既而不知该如何插进话中。
便如同不学无术之人面对引经据典辩论的大儒,只能茫然无措一样。
从未有人用这么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历史上那些盛世君臣的作为,摆在所有人面前。
为什么那些历史上的明君贤臣在面对一件事时,会选择那么做,在这一刻都有了答案。
这便是存在于政治中的一种“理论”!
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彼此影响的。
洛苏从现实的政治事件中所提炼出来的理论,会反过来让以后的人,按照理论去执政。
这就是洛氏子弟为什么能用治政书治理天下的道理!
这就是洛氏站在无数先祖前辈肩膀上所能够省下的力气!
以诸位学士的智慧,又怎么会不明白,当洛苏提出了这条理论,在往后的岁月中,就会有无数的士人,用“执政思想”来分析当朝君臣的政策,进而察觉到风向的改变。
如果天子的政策在思想上相矛盾,这就说明天子的思想是混乱的,甚至会有人上书言明。
从洛苏提出这个理论开始,朝廷上的一件件事务就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就像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这些聪明人是越想越吃惊,越想越震撼,故而殿中是越来越安静。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王珪、褚遂良等人,都紧紧皱起了眉头。
洛玄夜悠哉望着众人,政务上他一向是不插嘴的,毕竟术业有助攻,但看到这些以智谋而闻名的大才,如今这幅模样,还是很有趣的。
李世民见到众人不说话,于是主动问道:“众爱卿为何一言不发,国师所言,朕颇觉有理,诸卿以为呢?”
“国师之言,振聋发聩,臣敬服!”
“臣等敬服!”
众人心悦诚服的说道,从周郡王等人的态度上就能看出来,不一般,从天子的态度上,同样能看出来不是常人,果然不该质疑的,这打脸啪啪的。
李世民闻言很是高兴,甚至在长孙氏看起来,有些眉飞色舞的味道,“既然如此,那诸卿以为,我大唐往后应当如何执政,才能让天下大治呢?”
魏征心中有些想法,但他估计殿中群臣不会同意,他向洛苏行礼而后问道:“不知国师有何良言,能为我等计。”
洛苏看了他一眼,却不曾说话,他是做决定的人之一,负责的是掌控。
魏征见状讪笑道:“陛下,臣以为这世上不曾有一蹴而就之事。
如今天下有六百万户,诸夏底气尚存,只是如同饥饿的人,没有力气而已。
恢复生产,是第一要务,教化百姓,行以王道,当为首务。
以王道煌煌,正和国师拨乱反正之意。”
魏征率先提出自己的意见,他的话并不中规中矩,因为从汉朝崩毁后,已经有数百年不曾行过王道了。
李世民一听,有些犹豫,他有些不太认同,他是打天下的人,见到的人太多,经历了这么长久的乱世,人心早就乱了,他认为难以教化。
殿中群臣更是嗤笑,一向和魏征关系不好的褚遂良,直接出言嘲讽道:“魏征,王道早就在春秋时被废弃了,强汉也没有用王道来治国,而是夹杂着霸道。
教化?
可笑!
这天下人的人心险恶,岂是你一个书生能够教化的?
抱着你的书本去故纸堆中研究吧,这朝堂之上,不是你这种只知道务虚之人,所能够站立的。
陛下,不必采信他的书生之言,如今天下纷乱,当以重典以制,严刑苛法,使天下人,以农、以商、以工、以术、以学,方能成就。”
大多数宰执听到褚遂良尖酸刻薄的讽刺,顿时叫好起来,纷纷对魏征反驳,赞同褚遂良的言论。
洛玄辰则一言不发,他望了李世民一眼,又望了洛苏一眼,若有所思,默默盘算着什么。
李世民见到了洛玄辰的异状,于是出声问道:“玄辰何以一言不发?”
洛玄辰见到李世民点自己名字,于是拱手道:“臣刚才在思索。
轩辕黄帝平定蚩尤,而后教化;颛顼诛除九黎,教化万民;商汤放逐夏桀,创造大业;周武诛杀商纣,既而振作;伐无道暴秦,遂有强汉;诛除汉戾,以建汉宣;先汉流离,光武承继。
隋朝建立,若不是隋炀帝这古往今来第一暴君,纵然有隋文严苛的刑罚和苛政,但百姓却依旧不曾有乱象。
这大乱之后有大治,似乎是注定的。
这大乱后的百姓,似乎并不如何难以教化,臣一家之言,陛下且听之。”
魏征闻言眼睛顿时亮起,好搭档啊,我魏征就需要你洛玄辰这样的政治盟友,其他人,哼,竖子不足与谋!
呃!
洛玄辰的话让一众人哑口无言,但他们依旧坚持认为,魏征和洛玄辰所言,不足为信,“我等辅佐陛下开国,所行所为,陛下皆知,我等都经历诸多,不是魏征等,不曾见过事务所能相比的。”
双方顿时争执不下,甚至直接吵起来,魏征真不愧是未来大喷子的指定人选,独占群臣,不落下风。
把封德彝气的直接就要挽袖子上前揍他。
李世民本来是赞同封德彝、褚遂良等人的看法,但听到魏征和洛玄辰所言后,他认为二人很有道理。
从内心深处,他认为打天下和坐天下是不同的,所以打天下时的经验,不一定对,所以他并不迷信房杜等智囊。
他又望向洛苏,问道:“不知国师有何看法?若有,烦请说与朕听。”
来了!
殿中群臣都坐正了身边,刚才争吵的众人,纷纷坐好,现在谁都能看出来,陛下对国师的意见很是重视。
洛苏对着李世民显出温煦的笑容道:“王道还是霸道,要看人,要看君王,要看臣子,要看天下百姓。
所谓霸道,君王凭借玩弄权术来掌握朝廷,用暴力来控制臣下和百姓,用严刑峻法来让天下按照自己的思维行动,讲究的是一个以暴力压服。
所谓王道,用仁义来统治天下,相信道德能够改变天下,要求君王以身作则,克制自己,如同太阳一样,照亮带动周围人,扫除黑暗,最后遍及天下人。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见其幸不忍见其残,用君王自身的道德感化群臣,最终让天下宾服。
天子你要哪个呢?”
李世民听罢,毫不犹豫的说道:“王道!”
洛苏微微笑起来,洛玄夜依旧事不关己的在饮茶,但对李世民的选择却毫不意外。
李世民见状好奇问道:“国师似乎对朕的选择丝毫不意外?”
洛苏反问道:“天子今年二十有七,从十六岁正式开始以太原公子行走人间,十一年来,你虽然偶然有霸道之行,但从内心深处,一直都是以王道行事,今日你做出选择,我为什么要奇怪?
这就是你内心中想要的东西,数年的炼心难道伱还没有明白自己的心吗?
你看看这殿中群臣,有多少是你用权术笼络的?
又有多少是你以诚待人让他们甘心追随你的?
你看看他们现在的地位和荣耀。
这难道不是因为你记着他们的功劳和感情,才赐予的吗?
如果真的让你行霸道之路,让你对这些人用权术下手,你真的能下得了手吗?
你就是天生走王道之路的人,你有卓绝的天赋,能够走得通王道之路,既然选择定,就不要犹豫。”
洛苏这一连串,既是给李世民提点,也是在点殿中群臣,碰到李世民这個君王,是你们的幸事,既然如此,就不要搞事了。
至于会不会有人听,会,但不会是所有,人心总是不足的,洛苏提前打预防针,以防止这些人将来伤害李世民的大道。
李世民爽朗一笑道:“朕要和诸卿共富贵,这是朕的承诺,山河也不能磨灭朕的言语,原来这就是王道吗?
看来朕的确是天生走王道之路的君王啊。
就按照国师所言,朕的大唐,要实行王道仁政,诸卿都以此为条目,向朕呈献条陈。
国师既然有此盛言,定然对王道之政颇为了解,朕愿闻其详。”
洛苏本就只想制定大策,这其中细微之处,并不如何想去理会,但既然李世民问起,他便说起,“轻徭薄赋、简政宽刑、整饬吏治。
这三条皆是为民之举,所谓王道,不过四个字‘以民为本’,只要天子和诸位公卿心中怀着百姓,又如何会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呢?
轻徭薄赋不必多言,隋朝的尺是汉朝的一倍半,隋朝的斗是汉朝的两倍,这里面有多大的空间,你们都是清楚的,改变这种情况,刻不容缓,让百姓活下来。
简政宽刑很重要,在先汉时,造反诛杀首恶后,其余人都流放,但是后来刑罚却越来越严酷,就不必说百姓,杀人者死,无可厚非,但许多刑罚都以死为刑,大可不必,废除肉刑,刻不容缓,改判流放和劳役,应该是合理的。
整饬吏治不必多言,武德年间受贿成风,不整饬则无以建立,至于其他,便由诸位公卿商议。”
李世民听洛苏言罢,脸色便肃然起来,朗声道:“诸卿听令!”
殿中群臣哗啦啦站起来,齐声道:“谨遵上令!”
李世民手扶在龙首扶手上,满身威严皇者贵气,朗声道:“中书制敕。
我大唐自今日起,行王道,以仁政为中心,有司拣选史上故事,刻以画册,传达州县,务必让大唐每一个州刺史,都得以知晓朝廷的主旨。
晓谕各州刺史,一切以仁政简政宽民为要务,以此为功,以此为绩!”
群臣肃然,再次齐声道:“谨遵上命!”
这是中央朝廷有史以来第一次,明确的对各级官府提出了政绩要求,明确对官员的要求,这么强烈的政治信号,这下谁要是还装作不知道,那可就真的是找死了。
……
洛苏住在皇城中。
灵天阁。
在大唐贞观元年第一次政治大会结束后,李世民便来到了这里,说一些不便被臣子听到的话,“文公,刚才朕见您似乎还有什么话不曾说,不知是何言语。”
洛苏打量了李世民几眼后,缓缓说道:“我曾经有一个学生,后来成为了周召王,是邦周历史上著名的圣王。
但让我觉得很可惜的一点,他的天赋并不算顶级,军事能力几乎没有,在政治方面,按部就班,缺陷很大,我很疼爱他。
而你不一样,你的天赋很高,能打天下,已经证明了你在武一方面的能力。
如果你能证明文一方面的能力,你就是一个完美的圣王。
而且你的人生到现在,还没有任何的瑕疵,所以我想做一些事情。
汉朝初期的几个天子,都很优秀。
刘邦军事能力不如你,但也很优秀,对待丰沛功臣也算是仁至义尽,而且生性豁达,面对生死还能笑骂,说出是天命的话。
刘盈有些平庸,但他以诚待人,有一批誓死效忠他的臣子,留下的君臣之义也足以作为后世典范。
刘恒能完美的承接洛新留下的政治格局,还能进一步发展而不仅仅是守成,甚至能在不少地区不收赋税,在文治上,几乎是个不可复制的奇迹。
刘彻对大一统的彻底塑造发挥了很强的作用,还彻底重建了四夷体系,打垮匈奴,他在对外的战略上,无愧于武皇帝的谥号。
这四位君王,各有各的优点,每一位都足以垂范后世,但换一个角度来说,又都各有明显的缺点,如果是以前的话,可能算是挑刺。
但你出现了,你有没有想过,成为综合这四人优点的一位圣王呢?
如果可以的话,你将是无人可以超越的第一圣王,你将真正的超宗越祖!”
洛苏存在于世上,没有什么世俗的东西能够让他上心,他的心里只有家族荣耀和诸夏辉煌,现在他又想要教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圣王。
李世民听的只觉血脉喷张,巧了,李世民对其他的还不算是特别热衷,但他对成为一个明君有种执念,对于成为圣王,更是完全不能拒绝,他一直都以尧舜这些传说中的圣王来要求自己。
而又有什么,比一位真的教出过圣王的古之贤臣的教导更容易达到呢?
又有什么,比素王的玄孙更有说服力呢?
又有什么,比一位三代之治时期的古之贤臣,更能让他靠近那些古之圣王呢?
在洛苏说话的中途他就想要打断洛苏说自己想,但他强行克制住了,等到洛苏一说完,他立刻就疯狂点头道:“文公,朕这一生唯一所心慕的,就是圣王之道,还请文公一定要教朕。”
洛苏却笑着说道:“你现在就是圣王。”
?
虽然听到洛苏这么说李世民很高兴,但他不是听人夸自己的,而是真的想要听建议,洛苏温声道:“你现在不由自主的就在恪守圣王之道,我将你身上的优点给你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告诉你,你再按照这些一直坚持下去,就足够了。
人生呐,贵在坚持,一时圣明容易,一生圣明却艰难,多少人晚节不保,这正是人性啊,富贵了就容易骄奢淫逸,成就了就容易志得意满,压抑了就容易放松,一松就万事皆休。
你身上有一个很难得的优点,那就是和比你弱的人讲道理。”
啊?
李世民有些懵,“讲道理?”
这算什么优点?
洛苏却颇为感慨的说道:“因为只有讲道理的君王才能够接受进谏,因为只有君王讲道理,臣子才敢说话,臣子敢说话,才不会闭塞言路。
只有君王讲道理,臣子们才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而不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突然丢掉了性命。
只有君王讲道理,君臣间才能有清明的政治,汉仁宗皇帝刘盈就非常讲道理。
对于一个君王来说,讲道理是个稀奇的事情。
你仔细想想,在你这二十七年的人生中,有多少次是因为讲道理而人心归附的。
你身上的优点,简直生来就是为成为圣王而准备的。”
这下李世民明白了,他在殿中转着圈踱步,一拳砸在掌心,颇为掌心道:“文公。
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天下之事,逃不出一个理字。
只要君王一直持身以正,就始终都能够占据正位,就不需要使用阴谋诡计,而是能够堂堂正正的做事。
这个道理不仅仅是律法,而是人情,而是人心,只要我在人心中是正确的,就算是有时候违反律法,也没有问题。
就像是我杀死我的大哥,我发动了一场政变,这听起来是不对的,但实际上我遭遇的反对并不大,因为在人心中,我是正确的。
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
君王就是要成为人心中的正义!”
真是孺子可教也!
和李世民这样的君王相处,就是舒服,洛苏又说道:“成为圣王的另外一点,就是要克制欲望。
这一点很难,比起你纳谏更难。
民间的土财主一旦富贵尚且要享受极乐,又何况君王呢?
端坐在人间的最高端,几乎可以满足所有的欲望,天下几乎所有的东西都予取予求。
在大多数人看来,这甚至是天经地义的,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克制欲望,那可太难了。
但克制欲望是成为圣王最关键的一点。”
克制欲望。
李世民轻咳了两声,这对他的确是有些难,他回坐在洛苏对面问道:“文公,这欲望,爱美人算吗?”
李世民和长孙氏的确是恩爱,但他后宫人也确实不少,而且荤素不忌,洛苏闻言颇觉好笑,“爱美人不算,只要宫中别千万人,无所事事即可,几十人美人,这是天子应该有的礼制。”
李世民松了一口气,既然美色不算,他便正色问道:“那文公所说的欲望便是修建宫室等了。
文公放心,隋炀帝前车之鉴,我深深为之胆寒。
我是大唐的君主,没有国朝就没有我这个君王,没有百姓就没有国朝,古话说君如舟民如水,我深以为然。
用剥削压迫百姓的方法来供奉君王,就像是隋炀帝修建龙舟,最后亡国,这就像是割下自己的肉来让自己充饥,等到吃饱了,人却死去了。
隋文帝修建的粮仓,里面的粮食吃五十年都吃不完,这些都是骗取百姓的存粮,但是百姓饥饿的时候他却不用来赈灾,任由百姓自生自灭,等到亡国的之后,这些粮食又有什么用处呢?
君王的欲望太大,就不得不加重赋税,加重赋税百姓就不能生活,百姓活不下去国家就会覆灭,国家覆灭我这个君王就会落到和炀帝一样的下场。
我经常以隋炀帝作为教训,绝对不会犯他的那些错误,还请文公放心,日后我如果有不正确的,请文公指出。”
从李世民的话中,洛苏就知道隋炀帝留给他的阴影太重了。
同样是二代君王。
同样是嫡次子。
同样是不正常登基。
他可太怕自己赴隋炀帝的后尘了。
在洛苏看来,这是一件好事,大多数人都不会从历史中得到什么教训,但李世民这明显是隋炀帝身上得到深刻教训了。
“不过……”
李世民突然有些踌躇和犹豫。
洛苏见状立刻问道:“你是不是想要问关于太上皇的事?”
见洛苏看出来了,李世民便点头叹息道:“封赏之日,太上皇去游玩,于是我率领群臣在太极殿中,但是那毕竟是太上皇的宫殿。
我认为太上皇久居太极殿,而我作为天子却居在旧东宫,这不能显示正位天下。
而且会让天下人时不时想起玄武门之事。”
这的确是个问题。
洛苏略一思索后便说道:“天子,我有一言,你且一听。
我知道在这些年中,太上皇偏向隐太子,想要终结你的政治生命,甚至想要终结你的生命,这导致你们父子亲情几乎破裂,你心中对他多有怨恨。
但我的建议是,你主动的去修复这段关系,你可以让太上皇搬离太极殿,这件事可以让平阳和玄夜去做,但是你不要做出什么让自己以后悔恨的事情来。”
李世民闻言笑笑,却并没有将这番话放在心中,他现在还年轻,还不能体会李渊面对两个儿子纷争的心情。
洛苏看出来了李世民的心理,暗叹一声,李世民的爱憎太强烈了。
这固然是他成为圣王的优势,但同样也是他的弱点之一。
虽然李世民并不想主动的去和李渊修复关系,但洛苏说的让平阳和洛玄夜去劝李渊之事,他还是记在了心中,找到合适的机会,就让李渊“主动”把太极殿让出来。
自古以来,南面而王!
堂堂天子,总是待在东宫中算是怎么回事,简直滑稽。
而且李世民还有一重没说出来,但洛苏默认的意思,那就是他要彻底开始对武德年间的政策开始清算了。
贞观是新政,什么叫做新政?
自然是将以前的政策都改掉,在李世民看来,武德年间的大唐是阴暗的,是完全和隋朝没有很大区别的,根本就没有新朝的煌煌气象。
建立属于贞观朝的新气象,第一件事就是要把武德朝的阴暗以及错误都提出来,然后一一改掉。
他要彻底和武德旧政划清界限,以彰显属于自己的英明神武,以彰显贞观的恢宏,这自然是在李渊脸上抽巴掌,但李世民必须这么做。
政治上的清算,是残酷的,李渊留下的政治遗产几乎都要被李世民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洛苏默认了这一点,因为他也觉得李渊武德朝的政治遗产乏善可陈,毕竟整个武德年间,前半部分在打天下,内政上主要是配合李世民征战。
后半部分李渊在维持太子和秦王间的平衡,大唐在不断的内斗,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有什么重要的足以影响以后得政策出现呢?
……
李世民离开灵天阁后,就立刻去找洛玄夜前来,他希望能够尽快让李渊搬离太极殿,他的贞观新政,要在太极殿中颁布才最好。
洛玄夜匆匆从郡王府赶往皇宫,李世民一见他来,也不客气,立刻道:“玄夜,我有一件大事,要交给你来做。”
“让太上皇搬离太极殿?”
洛玄夜听罢惊道,然后立刻就反应过来,为什么李世民要这么做。
“玄夜,行不行?”
洛玄夜皱皱眉头,缓缓道:“可以,但有些问题,陛下要解决。”
“你说。”
————
“王道仁政”。
这是贞观元年大唐君臣对未来天下的第一个期盼,这是神秘的国师洛苏出现在大唐政坛上的第一个对大唐帝国的规划,这仅仅是他恢宏蓝图的冰山一角。
……
李世民何以从诸圣王中脱颖而出,“古之圣王皆不及之”,根本原因在于他不认为自己身为君王就拥有无限的权力和威福。
……
“他站在太极宫中,万民向他叩首,炽热明亮的光洒在他身上,他并不气势凌人,而是低下头,在他的身前有一条大道,叫做圣王之道,道路的尽头有一册画卷,百姓在其间饮乐,叫做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