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九枚古玉
“这重要吗!”
言宽的一句反问让大谷主和三谷主陷入了沉默,许久之后,那仙鹤得道的大谷主方才开口道。
“老三,去把东西取出来吧!厉兄弟是我万妖谷的贵客,我想,我们可以好好的谈谈。”
大谷主发话了,三谷主自然没有意见,只是看言宽的眼神没有了先前的热情,总感觉自己是受到了欺骗。
大谷主笑呵呵的道:“厉兄弟勿怪,老三性情如此。”
言宽大大方方的承认自己入万妖谷的想法不纯粹,带着别的念头,“大谷主,我知道自己所为确实有些过分,只是先前,我也没把握与你们一同分享这个秘密,所以只能用了些许手段了。”
“厉兄弟,这应该便是你想要寻找的东西了。”
猴子重新回到阁楼的时候已经调整好了情绪,将一个玉盒放置在言宽的面前,“据我万妖谷所知,上古时期的大圣赤松子,曾经在浙江的天台山得到过一片仙骨,据说其内载有成仙的奥秘。
他依据线索寻到蜀地,据说仙骨上有部分残图指向这里。可他在蜀地耗去半生,也没有寻到终极密地,功亏一篑,不能成仙。
我万妖谷在川蜀内也算是一方大势力,自然知晓许多上古秘辛,历代谷主都曾追寻过这个秘密,甚至追到了赤松子当年留下的足迹。
我等的前辈发现,当年赤松子真的可能是在追真正的仙,几乎要触及到那个秘密了。
尤其是五百年前的一位老谷主更是有了惊人的发现,可惜未能来得及说出秘密,就陨落在了仙剑天池。”
猴子细细叙说了一切,万妖谷在赤松子传下道统黯然离开之后,也开始着手追寻那个秘密。
他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去追查,无意间在上古悬棺中有了突破性的发现,他们收获了几块上古玉书,出自最古老的悬棺中。
古籍中有记载,且不止一处,万妖谷也曾认真推断过,认为真可能有一位真正的地仙,而非人类被神化的传说。
“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
“云是仙人葬骨。”
万妖谷的强者发现,赤松子要找的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那位地仙。
言宽听着猴子叙说上古轶事,右手却又是拨弄开了玉盒,几块古玉出现在他的视线中。这些古玉色泽暗淡,时间太久了,掩去了浮华,上有血沁,据说是与尸体接触久了,浸入的尸血所成。
他将之持在手中把玩,虽无浮光异色,但却温润细腻,入手生暖意,这是上古玉书,随便一块都价值连城。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国宝级的东西,每一块出世都会引发轰动,玉块上刻有密密麻麻的甲骨文。
这六块古玉色泽各不同,或黄如金,或赤如血,或白如羊脂,光泽内敛,像是蒙了一层尘,有斑驳的岁月印记,一看就是古物。
这是历代万妖谷强者耗去无尽精力所得到的,自上古悬棺取到,从川蜀到武夷山也不知开了多少悬棺。而其中最古的两块,乃是当年的第一代谷主,那位上古妖神亲自寻来的。
言宽对着阳光翻转上古玉块,认真研读上面每一个字,这些上古文字形似鸟兽鱼虫,极其艰涩难懂,他听着猴子解读然后对比自身所学,弄懂了大概意思。
自悬棺中寻出的上古玉书,记有一则惊天的秘密,隐约指向一位地仙。当年赤松子持有一片仙骨,上有部分地势图,他来川蜀寻找,亲手开启数万悬棺却功亏一篑,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
万妖谷的历代强者知晓了这个秘密后也在追寻,他们虽然没有仙骨片指引,但却用了更直接的方法,走遍东土各处,开了一具又一具的上古悬棺,寻找赤松子想要的东西。
这六块古玉是他们最终的收获,隐约的提及到了一位地仙,没有说在那里,根本不知在何方,无比神秘。
“这是……完整的玉书图。”
猴子说着说着忽然停下来了,一旁的老鹤也是惊讶的看着言宽的动作,就见他取出六块玉书摆放在桌上,然后不知从什么地方又拿出了三块,全部拼到一起,凑成了一副完整的玉书图。
当年赤松子入蜀开启悬棺,并不是毫无收获的,他得到了三枚玉书,但后来不知因为什么缘故而放弃追寻那个秘密了,最终葬于八岭山的古墓,试图兵解成为火葬仙。
赤松子之后,万妖谷上古妖神始祖得到了两块玉书,余下的四块玉书,是历经数千年时间,被后人收集全的。
猴子仔细看着言宽面前的那副玉书地势图,忽然激动的道:“这九块古玉色泽不同,怎么对在一起后,像是一体的,连甲骨文都能相连在一起了。”
老鹤在一旁沉声道:“它们本就是同期刻下的九块玉书,只是后来被人分开了,所以能对在一起,内容相连。”
上古玉块九块合一,呈现出惊人的龙山地势,旁边则有甲骨文为记,话语简洁,证实地仙存在,生不落地,死不入土,为一仙胎,终生不然尘埃。
九枚上古玉块合在一起后,显化出九十九条真龙,仔细看为九十九条龙山,盘绕集结,姿态壮阔,非常慑人,这可真是千古罕见的地势。
“这是什么地方,不说其他,单这种地势就了不得!”
三谷主惊叹之余连连摇头,“从未见过这般地势,我走遍天下,无论是海内还是海外外,都没有这种地势。”
“这是上古时期的地势图,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山川地势有很大的不同。你们看,这其中一条与黄河是否有些像,地势如龙,奔腾入海,九曲延转,苍劲磅礴。”
老鹤见多识广,讲述了他听到过一些上古秘辛,九十九条龙山的上古地势传说并非虚妄,这个传说由来已久,这张地势图也不会有假,只是需要认真以现实山川来衡量。
老鹤说着在旁边刻出了上古黄河道,与现在的大不一样了,因为成千上万年来,黄河已不知改道多少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