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 你还真是个能吏
堵胤锡一行在夏镇接到崇祯之后,又沿着运河往南走。瑼
一路上居然看到不少荒地,这让崇祯的眉头一下蹙紧。
崇祯伸手一指运河边荒着的土地,问道,
这下崇祯也感到有些意外,虽说常年战乱导致河南、山东的人口大量损失,但还是有不少人口逃到了江南,所以只要河南、山东这边给出足够优厚的条件,比如免租或减租,还是可以吸引逃走的流民返乡来耕种的。瑼
堵胤锡苦笑道。
听到这,崇祯就反应过来:
堵胤锡点点头说,
崇祯吓了一大跳,南直的工资涨这么高了吗?
在他的印象中,各家工厂工坊的小工工资都是1到2元,3元就已经技术工种了,只有老师傅才能拿到5元以上的高工资。
堵胤锡又说道:瑼
崇祯皱眉道,
崇祯一下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这也是工业发展过速造成的后遗症:人工不够用了。
根据万历六年的数字,南直的总口数大约两千多万,考虑到有许多纺织厂、针织厂、印染坊等工坊都有雇用女兵,所以整个南直的可用劳动力至少有1500万,其中至少有三分一已经集中到了各个大城市,也即500万!
崇祯无法想象,这么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居然还不够。
要知道,这个时期的带英帝国总人口也才600万口。
不知不觉之间,南直的工业人口居然膨胀到这个规模了吗?瑼
城市用工不足,必然导致工资上涨,而城市工资上涨又必然会对农村的劳动力产生虹吸效应,直接后果就是没有人再愿意留在农村苦兮兮的种地。
尽管现在只是露出一点小小的苗头,但是崇祯已经意识到了危险。
没人种地对于大明来说是很麻烦的,因为大明的农业生产还没有进步到只凭少量劳动力就能养活大量人口的程度。
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解决的办法似乎只有三个。
一个是开历史倒车,恢复太祖时期的里甲户籍制度,将农民禁锢在农村,不允许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这样一来,农村的田地就不用愁没人耕种。
第二个办法就是用行政手段强行提高粮食的收购价。瑼
只要粮食的价格提上来了,农民种地打粮有利可图,也就不会想着进城,毕竟进城务工要背井离乡,还要跟妻儿分开。
但是这两个办法都是治标不治本。
因为城市的用工荒不解决,资本家只能通过提高工资来吸引农村劳动力,到时候就会产生大量黑工,甚至于拐买人口。
而且会对工业发展形成严重阻碍。
所以最好还是第三个办法,提供充足的人工。
眼下的南直,之所以工资涨这么高,是因为物以稀为贵,人工不够用了,但如果能在短时间内向江南市场投放大量的廉价人工,那么高企的工资立刻就会被打下来,那么城乡之间的剪刀差也就不复存在,对农村劳动力也就没有了虹吸效应。
堵胤锡也苦着脸说:瑼
顿了顿,又接着问:
崇祯笑着说道,
堵胤锡涎着脸说道:
崇祯却是断然拒绝:
这些数典忘祖的奴才就只配修一辈子铁路,永远别再想做人。
大明现在是缺人口,但是不管怎样也有上亿的人口,不缺这90万。
堵胤锡叹了口气说:瑼
停顿了下,崇祯又接着说道:
君臣一行说话之间,就已经来到徐州城外,只见徐州城的气象与两年前又自不同,甚至连城厢外也搭满了屋宇,街边还有大量的摊贩。
伴随着战事的平息,经济的恢复,尤其是大明还都北京之后,徐州正快速恢复其南北通衢的商业地位,商业很快又变得繁荣。
……
崇祯并没有在徐州做过多的逗留。
甚至连徐州的一众官员都没有见,崇祯就直接过了徐州南下。瑼
五天之后,崇祯就带着禁卫旅赶到了浦口,冶铁御史陈良弼已经在这里等了五天,他是接到内阁急递后匆匆赶来浦口面圣的。
陈良弼觐见崇祯就为了一件事情——铁料!
陈良弼镇定的说道:
瑼
顿了顿,又接着说:
崇祯感觉脑瓜子嗡嗡的,这特么的也是个人才啊。
瑼
短少的1万多工匠估计不是累死就是矿井塌方被活埋了。
崇祯没有纠结工匠数量,又接着说:
这话倒没有讽刺的意思,这个陈良弼的确是挺会算经济账的。
从这点,路振飞倒是真的没有用错人,陈良弼确实挺会赚钱。
但是毫无疑问,陈良弼坏了崇祯大事,因为崇祯当初让吴晋锡创办汉阳冶铁工坊的初衷就是大量囤积铁料,以备将来造铁甲舰用。
现在不光水师造铁甲舰需要大量铁料,修铁路更要海量铁料,可是被崇祯寄予厚望的汉阳冶铁工坊却几乎被陈良弼给彻底关停掉。
崇祯心头瞬间有一万匹草泥马奔腾而过。瑼
当下崇祯耐着性子说道:
陈良弼不亢不卑的道,
崇祯的一句我日泥玛差一点就脱口而出。
不过话到嘴边又咽回去,皇帝要注意形象。
崇祯黑着脸说道。
陈良弼当即拱手一揖说:瑼
陈良弼说完就愉快的转身离开,崇祯却险些气到暴走。